开篇闲聊
躺在舒适的沙发上刷着短视频,你是否也曾幻想过在野外独自生存的场景?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72小时野外生存训练的90后,我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这段难忘的经历。说实话,在参加训练之前,我就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,觉得野外生存不过是看综艺节目时的谈资。真当自己置身荒野,才发现现实和想象中完全是两码事。
记得第一天晚上,当我躺在自己搭建的简陋庇护所里,听着四周此起彼伏的虫鸣声,望着满天繁星,内心突然涌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。这种感觉和我们平时在露营地拍照打卡完全不同,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自然的连接。
行前准备
"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,你觉得最危险的是什么?"这是我的教练在训练开始前问我的第一个问题。说实话,当时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各种狼虎豹蛇的画面,毕竟这些不就是我们都市青年对野外最直观的恐惧源泉吗?然而教练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:"最危险的是没人知道你在哪里。"
这个回答确实打破了我的认知。现在每次我要进行野外活动,都会提前做好详细的路线规划。不仅要把路线图发给至少两个靠谱的朋友,还要标注预计的时间节点。有时候朋友会调侃说我太过谨慎,但我觉得这种谨慎是对生命的负责。
除了告知路线,行前准备还包括了解目的地的地形、气候特点、野生动物分布等信息。我会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搜索其他驴友的经验分享,甚至去相关论坛发帖提问。这些准备工作虽然繁琐,但都是为了确保安全。
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要了解当地的通信条件。现在虽然是5G时代,但在野外,信号覆盖仍然是个大问题。我会提前下载离线地图,购买卫星电话或者求生信标,这些可能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,但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。
装备之道
说到装备,我的座右铭是"宁精勿多"。记得刚开始准备装备时,我就像个"装备党"一样,看到什么都想带上,结果背包重得像小山一样。经过几次实战经验,我现在的求生包就精简多了。
便携水壶必不可少,最好选择不锈钢材质的,这样还能用来烧水。多功能工具刀则是野外生存的瑞士军刀,我选择的是带有锯齿功能的型号,可以用来切割小树枝。打火机要带防风型的,普通打火机在野外风大的环境下经常打不着。应急毯虽然看起来像张塑料纸,但保暖效果真的惊人。哨子的作用是在迷路时发出求救信号,声音要比人喊要传得远得多。便携式净水吸管则是我在野外喝水的安全保障。
有意思的是,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物品在野外也能派上大用场。比如可乐瓶,把上下两端割掉后,中间的圆筒部分特别适合用来固定木棍。塑料袋可以用来收集露水或者雨水。口香糖锡纸可以用来反光求救。我甚至见过有人用卫生巾当应急绷带,这创意也是没谁了。
发圈是个特别神奇的东西,可以用来捆绑物品,制作陷阱,甚至可以用来固定庇护所的骨架。创可贴除了贴伤口,还可以用来密封食物包装。这些生活用品的妙用,让我不得不感叹人类的智慧。
定位求生
在野外迷路是很多人的噩梦,但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,这种情况并不可怕。最关键的原则就是:一旦发现迷路,立即停下来,不要继续乱走。
我记得教练给我讲过一个真实案例:2023年在某山区,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驴友迷路后,因为着急回家,到处乱窜,结果越走越远。最后找到他时,已经离原来的位置有15公里远了。如果他当时能冷静下来,就地等待救援,搜救队可能提前一天就能找到他。
这个案例让我想到现代年轻人的处事方式。我们常常在遇到问题时急于寻求解决方案,东奔西走,却忽视了静下心来思考的重要性。有时候,停下来等待帮助,反而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在野外,确定方位的方法有很多。比如利用太阳的位置,在北半球,太阳东升西落,正午时在南方。利用手表也可以找到方向,把时针指向太阳,时针与12点的夹角平分线的反方向就是南方。晚上可以通过北极星来辨别方向,找到北斗七星后,延长勺柄最后两颗星之间距离的五倍,就能找到北极星的位置。
资源获取
在野外,安全的饮用水比食物更重要。人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可以坚持三周,但缺水三天就可能危及生命。我在训练中学到了几种获取安全饮用水的方法。
最简单的是太阳能净水法:将较为清澈的水装在透明塑料瓶中,放在阳光下照射6小时以上。紫外线能杀死大部分有害细菌,这种方法虽然简单,但确实有效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如果水质浑浊,就需要先进行过滤。
制作简易过滤器也不难,可以用两个容器加上棉布,按照"细砂-粗砂-碎石-木炭"的顺序层层过滤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过滤米汤的场景,原来古人的智慧在野外依然适用。
除了河流湖泊,露水也是一个重要的水源。早晨在植物叶子上收集的露水,或者用塑料袋套住树枝收集水汽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下雨天时,可以用防水布收集雨水。
至于食物,虽然72小时不吃东西不会有生命危险,但为了维持体力,还是需要补充一些能量。在野外,最容易获取的食物来源是野果和昆虫。但要特别注意,在不能确定安全的情况下,宁可饿着也不要乱吃野生植物。
避难所搭建
一个合适的避难所能让野外生存变得轻松很多。我最喜欢的是A字形庇护所,这种结构不仅搭建简单,而且特别牢固。
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位置,地势要稍高,避免积水。然后找一根结实的树枝作为主梁,两端用其他树枝支撑,形成"人"字形的骨架。接着用防水布或者大量树枝树叶覆盖在骨架上。记得要保持一定的坡度,这样下雨时水能自然流走。
在搭建过程中,我发现细节特别重要。比如庇护所的开口要背对主风向,这样可以避免寒风直接吹进来。地面最好铺上一层干树叶或者树枝,这样能起到隔离地面潮气的作用。如果条件允许,最好在庇护所前面挖一个小排水沟,这样下雨时就不用担心积水问题。
有一次下大雨,我用这种方式搭建的避难所不仅完美地挡住了雨水,还因为合理的坡度让雨水自动流走。那天晚上,听着雨打在防水布上的声音,感觉特别温暖和安全。
收获感悟
这72小时的野外生存经历,给了我太多意想不到的收获。最大的感触是:在自然面前,人类既渺小又伟大。渺小是因为离开现代文明的庇护,我们就会变得如此脆弱;伟大是因为我们能够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各种困难。
野外生存的很多原则放到现实生活中同样适用。比如提前规划,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"凡事预则立"吗?精简装备的理念,其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区分真正的需求和虚假的欲望。而懂得求助这一点,则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中,没有人是一座孤岛。
在野外,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到生存,这让我学会了更加谨慎地思考问题。同时,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冷静和从容,也逐渐成为了我的性格特质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在野外度过的日日夜夜,不仅让我学会了求生技能,更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敬畏之心。
我常常觉得,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我们何尝不是在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"求生"呢?面对工作压力、情感困惑、生活迷茫,那些在荒野中学到的智慧,往往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。
所以,如果你也对野外生存感兴趣,不妨尝试参加一次专业的训练。这不仅能让你学到实用的技能,更重要的是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,认识这个世界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毕竟,最精彩的故事,往往发生在我们走出舒适圈的时候。而在野外的72小时,正是这样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经历。
你觉得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。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