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当前位置:
>
户外生存
如何在野外求生90天:我在阿拉斯加的亲身经历与独家技巧分享
2025-02-04 阅读:19

开篇

还记得去年夏天,我参加了一个为期90天的阿拉斯加野外生存挑战。这次经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改变人生的冒险。说真的,在出发之前,我就跟你们一样,觉得野外生存不过是看看Bear Grylls贝尔·格里尔斯那些野外探险节目里的噱头而已。可当我真正踏上阿拉斯加这片原始土地时,才真正懂得什么叫"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"。那种震撼感,就像是第一次看到极光一样令人难忘。

讲真,一开始我也是带着一种"玩玩而已"的心态去的。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,之前最野的经历可能就是和朋友去郊区露营烧烤了。但阿拉斯加不一样,那里的自然环境原始而狂野,白天和黑夜的温差巨大,野生动物随处可见,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。这种环境下,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否则真的会有生命危险。

心理准备

说到心理准备,这绝对是野外生存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重要的部分。你们知道吗?在野外最重要的真不是你背包里装了多少高科技装备,而是你的心态。我在阿拉斯加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有个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小哥,人高马大,浑身上下都是顶级装备,光是他的背包就得值个一万多美元。结果呢?才到第三天就受不了了,直接喊停要回家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就是因为心理崩溃了。那个德州小哥后来跟我说,他完全没想到野外生活会这么艰苦。白天要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各种体力活,晚上还要忍受彻骨的寒冷和无处不在的虫鸣兽吼。最要命的是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,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。

在我待的那90天里,我总结出了一个铁律:保持冷静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当你发现自己迷路时,最糟糕的选择就是盲目乱跑。很多人在慌乱中会本能地到处乱转,结果越走越远。我的建议是:先找个地方坐下来,喝点水,让自己冷静5分钟。这5分钟可能是你在野外最重要的时刻,因为它能让你的大脑重新开始正常运转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在追踪一只驼鹿的时候不小心走得太远,等反应过来时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。当时天已经开始暗下来,温度急剧下降,要是换作以前的我,肯定已经慌得不行了。但我强迫自己坐下来,喝了点水,吃了块能量棒,然后仔细回想来时的路。最后用指南针的帮助,成功找到了回营地的方向。

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,要学会接受孤独。在野外,你的朋友就是树木、星星和野生动物。我每天会跟自己说话,有时候还会唱唱歌。这看起来可能有点傻,但确实能帮助保持心理健康。记得有一次,我甚至给营地附近的一棵松树起了名字,叫它"老汤姆",每天早上都会跟它问好。你们别笑,这真的很有用!

装备选择

关于装备这块,我真的要好好说道说道。很多人总觉得带得越多越好,结果走不了多远就被一大堆装备累趴下了。根据我的经验,80%的装备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。与其带一堆用不上的东西,不如精简装备,只带最核心的物品。

我最推荐的三件必备神器,可以说是救过我无数次:

首先是一个多功能工具钳,我用的是Leatherman Wave+。这玩意简直就是野外生存的神器。我用它修理过帐篷的支架,制作过捕鱼的鱼钩,甚至用它给自己理过发(虽然效果不咋地)。有一次,我的炊具不小心被熊弄坏了,就是用这个工具钳把它修好的。说真的,在野外,一个好用的多功能工具比十件单一功能的工具都强。

第二个是军用级别的胶带。这东西简直就是野外版的"万能胶"。我用它修补过被树枝划破的帐篷,固定过断掉的背包带,甚至在一次意外中用它临时包扎了被野玫瑰刺伤的手臂。最神奇的是有一次,我的水壶不小心摔坏了,我就用这个胶带加上一些树皮,临时做了个杯子,居然还挺好用的。

第三个必备品是打火机加防水火柴。在阿拉斯加,温度经常会降到零下,没有火源基本就等于宣判死刑。我随身带着两个打火机和一盒防水火柴,它们被我用防水袋分开存放。有一次,其中一个打火机进水了,幸好还有备用的,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。要知道,在寒冷的野外,失去火源意味着无法取暖、无法烧水、无法煮食物,这些都是致命的。

除了这三件神器,我还想特别提一下睡袋的选择。在阿拉斯加,一个好的睡袋真的能救命。我选择的是一个能抗零下20度的羽绒睡袋,虽然价格不菲,但绝对值得。记得有一个晚上,温度突然降到了零下15度,要不是这个睡袋,我可能就交代在那里了。

说到背包,我的建议是选择45-60升的,这个容量刚刚好。太大的包会诱惑你装更多东西,太小的包又装不下必需品。我用的是一个50升的防水背包,内部有很多分隔,可以让装备井井有条。背包最底层放睡袋和备用衣物,中间层放食物和炊具,最上层放急救包和随手要用的工具,两侧的口袋放水壶和地图指南针。这样的收纳方式让我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东西。

工具方面,除了前面提到的多功能钳,我还带了一把固定刀和一把折叠刀。固定刀用来劈柴和处理大型物品,折叠刀则用于一些精细工作。两把刀都要保持锋利,我每天睡前都会花一点时间保养它们。一把钝刀在野外不仅没用,还可能带来危险。

炊具的选择也很重要。我带了一个轻量级的钛合金锅和一个可折叠的炉头。这套组合总重不到500克,却能满足所有烹饪需求。记得有一次,我用这套装备煮了一锅野生蓝莓和松针茶,那个味道至今难忘。

最后要说的是衣物。在野外,分层穿衣法特别重要。我的衣物系统包括:贴身的速干内衣、保暖的羊毛中层、防风防水的外层。所有衣物都准备了两套,一套穿着,一套备用。这样即使遇到下雨或者不小心掉进水里,也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换。

庇护所建造

在野外,一个好的庇护所就是你的生命保障。通过这90天的经历,我学会了超过10种不同类型的庇护所搭建方法。从简单的单人应急庇护所到能住四五个人的团队庇护所,每种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场景。

最实用的要数"A字形"庇护所了。这种庇护所用时最快,材料需求少,而且保暖效果出奇的好。我记得有一次下暴雨,我在半小时内就搭好了一个,不仅挡住了狂风暴雨,还让我安稳地睡了一整晚。

具体的搭建步骤是这样的:首先要找两棵距离大约2米左右的树,这个距离对单人来说是最合适的。然后在两棵树之间,大约两米高的位置,固定一根主梁。这根主梁是整个庇护所的骨架,一定要选粗壮结实的。我通常会用绳子把它牢牢地绑在树上,如果没有绳子,也可以用藤蔓或者树皮代替。

接下来是最关键的部分,要在主梁两侧斜着摆放树枝,形成"A"字形的结构。这些树枝最好是一些较细的松树枝,因为松树枝的针叶能够很好地防水。摆放的时候要注意,树枝之间要尽量紧密,不要留太大的空隙,不然下雨的时候水会漏进来。顶部一定要保持20度左右的倾斜角,这样下雨时水才会顺着坡度流下去,而不是积在上面。

在外层铺设好树枝后,我会在里面铺上一层干草或者松针,这样可以增加保暖效果。如果有防水布或者雨衣,可以铺在最外层,这样防水效果会更好。入口最好朝向背风的方向,这样可以避免寒风直接灌进来。

我在阿拉斯加经历过一次特别恐怖的暴风雨夜。那天晚上,外面电闪雷鸣,狂风把周围的树都吹得东倒西歪。但是在我的A字形庇护所里,除了听到呼啸的风声,基本没受到什么影响。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,一个好的庇护所有多重要。

除了A字形庇护所,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自然地形建造庇护所。比如说,如果找到一个大石头或者倒下的大树,就可以靠着它搭建单坡式的庇护所。这种庇护所虽然空间小一点,但胜在搭建简单,而且有大石头或大树挡着,保暖效果也不错。

在雪地里,我们还可以建造雪屋。虽然看起来不可思议,但雪屋内部的温度可以比外面高出很多。建造雪屋需要特殊的技巧,最重要的是要把雪块切割成合适的大小,然后像砌砖一样一层层往上堆。门口要开在背风的一面,而且要比地面低一些,这样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。

有一次,我在一个山洞里过夜。山洞虽然现成,但是要住人还需要做很多工作。首先要检查洞内有没有动物居住的痕迹,然后要清理地面,铺上干草和树枝。洞口最好用树枝和防水布挡一下,这样可以挡风保暖。那一晚是我在阿拉斯加睡得最舒服的一次,因为山洞的温度很稳定,而且完全不用担心下雨。

[未完待续,由于回复长度限制,我将分多次发送剩余内容]

相关阅读